2020年11月19日19时,在菠菜最新发布论坛东陆校区文渊楼301教室,迎来了北京服装学院赵云川教授题为《日本近现代工艺转型与发展中的“染织”和“陶艺”》的学术讲座。菠菜最新发布论坛菠菜最新发布论坛吴白雨副院长亲临现场,与会的还有美术系的于兰教授,服装系的万云海老师、环艺系的李小燕等老师,我院师生15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正式开始前,吴白雨副院长代表学院向赵云川教授赠送了菠菜最新发布论坛纪念品,以表达对赵教授来我院举办讲座的谢意。
日本近现代工艺转型与发展,分两部分内容进行:第一部分“染织”和第二部分“陶艺”。
讲座正式开始,赵教授先介绍了“染织”的背景知识。染织是一个汉语词语,由“染”与“织”二字组成,是指“染”与“织”这两种工艺的合称。关于“染色”早在《吕氏春秋·贵信》中就有记载,如“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 。“织”的用语十分古老,它与“纺织”组合并用,如《墨子·辞过》中就有“女子废其纺织而脩文采, 故民寒”的记载。 由于染织品纤维材料本身的限制,相比起陶瓷和金属来难以长时间地保存,所以不仅存于现世的染织品极少,就是在出土的古代遗物中也不多见。
之后,赵教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日本古代染织工艺进行了回溯。从奈良时代日本最古老染织工艺品《天寿国绣帐》,到平安时代染织工艺逐渐从“唐风”转向“和风”,在锦缎纹样上,唐草、龙、狮等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梅、菖蒲、枫和鸟、蝶、虫等动植物而呈现出淡雅、纤细的艺术特质;再到镰仓时代能装的盛行和江户时代著名画师宫崎友禅斋所绘制印染“友禅染”等等,其丰富多样的作品让同学们感到惊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后,赵教授对日本近现代染织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从明治以后伴随西方“染料”的引进与友禅染的革新,到以绘画为摹本的大型壁毯和织物的设计制作,再到作为现代工艺“摇篮期”的大正时期,染色作家的诞生所呈现出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强烈个性的作品,使我们感受到了日本近代染织转型的步履。而二战后日展、传统工艺展、前卫工艺、民艺等不同工艺的多样性发展,更使我们看到了日本现代染织“活态”发展的丰富面貌和多元谱系。当我们正赞叹于近现代日本染织工艺家的迁想妙得及其作品时,上半场的讲座已告一段落。
第二部分内容是日本现代陶艺,通过讲座,我们认识到二战后,日本工艺呈现出“分栖共存”的发展格局,出现了“日展工艺”“传统工艺”“生活工艺”“前卫工艺”和“民艺”等工艺团体,他们相互映衬,平行发展。而在日本现代工艺中,陶艺大多处在工艺发展运动的中心。在陶艺作品的分析和赏析过程中,不管是以“人间国宝”为领衔的传统系陶艺,或是强调工艺创作的美术性和鉴赏性的日展陶艺,还是追求纯粹艺术的前卫陶艺以及以生活实用为基本造物原则的民艺、传统工艺品产业、手工艺设计协会等陶艺,都呈现出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风格面貌。赵教授强调,无论这些工艺团体的艺术观念、形式意匠、表现方法有多么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强调工艺特性,注重技术或技艺的表达,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说,对于技术技艺的重视,追求工艺表现的精致与完美,重器重技,这几乎是全体日本工艺人的基本特征。
讲座结束,赵教授总结道:通过对日本近现代染织和陶艺发展历程的梳理,力图探究和廓清其所产生的观念与方法。从对工匠、人间国宝、艺术家等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作品的介绍和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晰日本染织和陶艺的近现代转型和“活态”发展的多元面貌。希望对同学们的专业学习有所助益,对我国现代染织和美术的设计与创作有所借鉴。
整个讲座历时两个半小时,对台下的我们却是须臾之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精神上的无上享受,最后,伴随吴白雨副院长的总结和致谢,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赵云川简介
赵云川,博士,二级教授,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学学术带头人、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曾为日本文化学园大学、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育部高校美术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美术创作、美术与设计理论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中国南传佛教艺术研究·傣族佛寺壁画》、《日本公共雕塑的观念与方法》等专著和教材10余部,以个人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0余篇。绘画和设计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重要展览。设计完成多项壁画和公共艺术工程。先后获北京市属高校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市首批“四个一批”人才、“钱之光教育奖”、“纺织之光教师奖”等荣誉。
服装与服饰设计系 供稿